毋庸置疑,如果能去月球观光,大家最想去的地方应该就是“广寒宫”,那么,月亮上到底有没有“广寒宫”?“广寒宫”里有“嫦娥”和“玉兔”吗?
2013年12月14日,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虹湾地区。为了规范这片着陆区的名称,我国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了命名申请。经过3个月的公示,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77米区域被认证为“广寒宫”,紧邻这片区域的3个较大的撞击坑分别被命名为“紫薇”“天市”和“太微”。
广寒宫坐落于虹湾,其边界是一个比较规则的半圆形,像一轮雨后弯弯的彩虹。那儿地势平坦,区域较大,探测器着陆后既可以探测分析月海中的月壤,也可以对月陆上的月岩进行取样,对于月球研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所以这片区域成为探测器登陆的候选地。
如果大家有朝一日登上月球,务必要去这个充满纪念意义的地方打卡留念。
其实,月海并不是真正的海洋。在地球上看,月球表面有光暗之分,早期的天文学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,因此把它们称为“海”。但实际上那里一滴水都没有,月海之所以暗淡无光,是因为存在大量的玄武岩,对太阳光的反射率比较低。除了虹湾,大家还可以去风暴洋打卡,它是最广阔的月海。虽然“风暴洋”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狂风咆哮、巨浪滔天,但实际上那儿只是一片寂静而广阔的平原。风暴洋的面积有半个中国那么大,北面与露湾、冷海相连,南面与知海、湿海、云海连在一起,西面高峻的悬崖峭壁组成漫长的“海岸线”,而东北面就是圆形的雨海。在风暴洋中耸立着众多环形山,面积比较大的有中东部的哥白尼环形山、中部的开普勒环形山和北部的阿里斯塔克环形山,它们有着明亮而狭长的辐射纹。科学家们推测,辐射纹是大的陨石撞击月表后抛出的岩石和粉末回落到月面形成的,因为其对阳光的反射较强,所以看上去格外明亮。
前不久,我国“嫦娥五号”着陆于风暴洋的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。科学家推断那儿的土壤体质更年轻,土壤中铀、钍、钾等放射性元素含量更高,从那里采样返回,对于研究月球的起源及演化历史有很高的价值。
月球上的山脉大多是用地球上山脉的名字命名,如亚平宁山脉、阿尔泰山脉、阿尔卑斯山脉、高加索山脉、喀尔巴阡山脉、比利牛斯山脉等,还有一些以著名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,如月球南极附近的莱布尼兹山脉等。相比地球上大陆板块挤压形成的山脉,月球山脉的形成要暴力很多。它们都是小行星高速撞击月球表面导致月壳发生位移和隆起,短短几分钟就形成了与地球山脉不相上下的高大山峰。所以月球山脉也常常是月海的边界。如雨海周边围绕着亚平宁山脉、喀尔巴阡山脉、前驱山脉、侏罗山脉、阿尔卑斯山脉、高加索山脉、海玛斯山脉等一系列绵延起伏的高山。月球上有一座非常有传奇色彩的永恒之光峰。它是一座位于月球北极的撞击坑边缘的山峰。它的独特之处在于,那里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。这种现象是因为月球的自转轴倾角很小,使极点附近突出的山峰可以永远沐浴在阳光下。
有了太阳光的持续照射,永恒之光峰阳光充足,每日平均气温变化仅20摄氏度左右,远小于日均气温变化高达200摄氏度以上的月球赤道地区,这里应该是未来人类建立月球基地的理想地点。
月球上还有3个以中国人命名的撞击坑,分别是毕昇、蔡伦和张钰哲撞击坑。其中,张钰哲是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,新中国首任天文台台长。他开创了中国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。
月球上还有一种奇异风光叫“月球喷泉”。著名的科幻作家哈尔·克莱门特发表的一篇科幻小说中曾经幻想过一种场景——月球表面的灰尘扬起落下,因为运动摩擦产生大量电荷,当环形山也带上电荷后,灰尘会在静电作用下,像一座巨型的喷泉,在阳光下升腾不止。这种科幻作家的美丽畅想居然在月球中有着真实的展现。曾经登月的航天员就看到,在离月球地面不远的空中,总有一些犹如黎明到来时的微弱光芒在闪耀,非常清晰,并且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到黑夜来临。1972年,“阿波罗17号”的航天员们乘坐飞船进行环月飞行时,在月球上日出与日落之间的10秒钟内,反复看到了“丝带”“白帘”或者“晨曦”样的光幕。这些神奇的景象都是由月球上扬起的月尘造成的,而且正如哈尔·克莱门特的推测那样,该景象是由于静电的作用,月尘在月球表面长久漂浮导致。不过在现实中,月尘的电荷不是相互摩擦产生,而是通过阳光照射捕获光能产生静电,或通过太阳风等带电粒子来获得电子。在月球表面,月尘微粒所带的电荷逐渐积累,直到尘埃微粒相互排斥,甚至离开月球表面,上升到数米甚至数公里的空中悬浮起来,最终形成了壮观的带电灰尘带,并闪闪发光。这样的奇观相信人们一定很想去打卡一睹为快。